原來舉起相機,也需要勇氣
- 洪孟秋
- 2015年6月22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2012年冬季,彷彿感覺到內心的呼喚,我首次走進中南半島,第一個落地國家,是以世界遺產吳哥窟舉世聞名的柬埔寨。剛踏上暹粒的土地時,周遭的塵土飛揚與悶熱的空氣立刻包圍著我,好像在用南國的溫暖擁我入懷。親自走訪幾間當地民宿後,總算確定這一週的住宿點,簡單、乾淨位置也算便利,便步行前往舊市場(Old market)附近探索。
托吳哥窟的福,舊市場已成為許多背包客旅遊的聚集地,餐廳、酒吧與咖啡廳遍佈大街小巷,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路上時不時出現的肢體殘缺行乞者。曾經聽說過,柬埔寨多地過去因戰爭之故埋藏許多地雷,很多當地居民容易誤踩而受傷甚至死亡,但這些傳聞在真正成為自己眼前活生生的人之前,我並沒有太明顯和深刻的感覺與情緒。
當那些肢體殘缺者行經我面前,我第一個反應是難過、不忍去正視,深怕自己的目光會一不小心傷害到對方的心,或許是我不夠堅強,不願真的承認與面對世界上有那麼多人是這樣存在著、生活著,假裝沒看見似乎成為我們最好的藉口。
而後轉念一想,思考著自己的眼神躲避會不會反而成為另一種歧視,讓對方感覺到自己僅因肢體的殘缺,而沒有受到完整的尊重與看見。於是,我再度試著放下恐懼與抗拒,褪下內在隔絕的保護網,單純地打開心胸接納他們的出現,將這樣令人心痛的景象納入自己的視野中,進而出於同情與憐憫地提供他們微薄的協助。
儘管如此,好像仍有些不對勁,我並沒有因此感到寬慰,事實上,我無法確認這樣真的能幫得上忙,我突然想起某些發生在開發中國家的故事*,惡劣組織控制著窮人與殘障人士的生活,逼迫其持續在人們眼前頻繁出沒,以激起旁人內在的罪惡感與同情心,藉此賺取不正當的利益,此時外表的殘缺竟成為乞討文化的勝利獎盃,甚至有母親刻意傷害剛出生的嬰兒,只是為了乞討方便以求生存。
如果是這樣,那麼我出於善心的行為是否真的能促進人們的生活品質,抑或只會加強受控者自認需要被幫助的無助感,進而把他們推入更無止盡的痛苦深淵?
內在辯論持續在我心中發酵,每一天的結論都可能推翻昨天的自己,到底怎麼做才對他們的生活真正有幫助?而我又憑什麼以我單薄的眼光判斷他們需要協助或無法過好自己的人生?
身為背包客,總想盡可能體驗當地人的生活,住進民宅、逛菜市場、品嘗小吃、與人交流都是種方式,但我如何真正感同身受他們的生活,還是我永遠都只能是旁觀者與過客,看著那些貧窮苦難在眼前發生,我卻無法撼動什麼?而倒過來看,這種渴望造成改變的心態,會不會反而成為鞏固那些不公義的幫兇?這一切的疑惑,我至今仍在思索。
旅行時總希望完整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隨手拿部相機拍下是最便利的方式,只是當這些赤裸、直接的問題,一股腦兒毫不留情地朝我投擲過來,我才突然明白,原來舉起相機,也需要勇氣。而那些肢體殘缺者的身影,直到如今,還是只留存在我的心裡。
留言